[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2017年, 第0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17-11-10
  

  • 全选
    |
    卷首语
  • 李希贵
    中国教育学刊. 2017, 0(11): 0.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党的十九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面临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教育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回答如何既重视“全面施工”,又着力“内部装修”,必须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寻找改革的方向和力量。第一,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新时代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需要。第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现人才强国战略,教育必须创新育人模式,立德树人,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三,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动员广大青少年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我们责无旁贷。
  • 教师教育研究专题
  • 成尚荣
    中国教育学刊. 2017, 0(11): 1-5.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回顾与梳理名师成长的现状发现,当下名师成长存在理想化、功利化、刻意化倾向,缺少对名师成长过程复杂性的深刻认知与把握,也折射出教师发展理论的单一与匮乏。从非连续性教育迁移来的非连续性发展为名师成长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思路。非连续性发展理论的核心是:及时、积极处理好名师成长中由“非连续性成分”带来的“中断期”,使之转化为新的发展起点与契机。在非连续性发展理论的引领下,对名师成长提出的建议是:回到人的最高价值上,注重生命关怀;回到以自然为基调的发展过程中去,注重个性化启发;将非连续性发展与连续性发展结合起来,在平衡中促使名师在整体上更好地成长。
  • 冯永刚 高斐
    中国教育学刊. 2017, 0(11): 6-12.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是融通理论与实践、培养反思性实践家、发展教师个人实践性认识、指向教师权利意识觉醒和自我解放的教育。但当前我国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还存在着对“实践”的内涵厘定存有偏差、教师培养目标模糊欠具体、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伙伴关系疏松等困境。困境的突围则需要确立全程反思性实践者的教师培养目标;建立学习共同体,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强化教师的实践体验,促进实践经验的理性升华。
  • 叶波
    中国教育学刊. 2017, 0(11): 13-17.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知识的价值辩护与意义阐释是教师教育的基本问题。教师教育中,教育理论知识的意义阐释所遭遇的困境集中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作为标签的教育理论知识是为了构建教师身份;二是作为观念的教育理论知识是为了赋予教育理念;三是作为智慧的教育理论知识是为了优化教育实践。其困境主要源自于“表象主义”认识论立场、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先验判定的局限。基于此,教育理论知识的教师教育意义必须在实践的立场加以阐释。实践场域是教育理论知识意义的生成之所,洞察情境是教育理论知识意义的主体之维,话语实践是教育理论知识意义的实现之途。
  • 热点问题研究
  • 辛斐斐 范跃进
    中国教育学刊. 2017, 0(11): 18-23.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政府购买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不仅是政府履行职能的具体表现,亦顺应了促进民生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购买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在保障教育公平、缓解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供需矛盾以及拓宽社会组织发展空间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实践过程中,政府购买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面临着一系列难题,包括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内涵及分类不明晰、制度体系不健全、服务市场发育不成熟、监督与评估机制不完善等。对此提出以下建议:厘清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内涵及分类,提供精准服务;构建政府购买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制度体系,理顺管理机制;加大对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购买市场的培育机制;建立政府购买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监督与评价机制,促进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
  • 周佳
    中国教育学刊. 2017, 0(11): 24-27.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亲情需求遭遇父母漠视、亲和需求遭遇同伴拒绝、关爱需求遭遇教师误读,这些感情依恋缺失是留守儿童社会联结多重断裂的直接表征,由此带来其“不给生命应有之重”的深远后果:内心价值感低下诱发自我伤害,参照群体失真影响目标投入,常规参与不足导致社会知觉偏差。应以“润泽人生信念”为主旨,完成留守儿童社会联结的积极建构:以随迁选择权提升留守儿童的控制力,以身边正能量激发留守儿童的奋进愿望,以亲社会行为助推留守儿童自我欣赏。
  • 教育理论研究
  • 曹雁飞
    中国教育学刊. 2017, 0(11): 28-31.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教育学话语是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专属标识,亦是教育学建构自身与他者关系的基本方式。纵观中国教育学的历史演进进程,教育学话语缺乏科学性、专业性常为人所诟病。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育学话语长期以来困囿于他者规训的惯习,缺乏自主自持的能力。对此,教育学话语需要不断地自我确证,依循自我规训的创生路径摆脱现实困境:确认教育学话语主体,提高话语自明性;规范教育学话语秩序,提开话语自反力;锻造教育学话语自觉,助推话语创生。
  • 李娜
    中国教育学刊. 2017, 0(11): 32-37.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从班级的历史发展与国际比较逻辑、实践归纳逻辑以及理论演绎逻辑的分析看,我国班级的独特属性是教育性组织,核心功能是整体育人,外延功能是教学、管理、德育以及交往等。这一属性和功能也是我国班级的独有优势,对走班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以此为起点,应预防并解决走班制改革用教学替代教育以及学生集体生活缺失载体等问题,把握走班制改革的重点与趋势:管理方式上要重视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班主任角色从管理者走向教育者,通过班级空间与班级授课方式的变革不断优化教学功能。
  • 教育管理研究
  • 黄斌 苗晶晶 金俊
    中国教育学刊. 2017, 0(11): 38-46.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全国县级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结合倍差法,就“新机制”改革对农村中小学校公用经费的水平效应与分配效应进行因果分析。结果显示,改革具有较强的水平效应,使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水平大幅度上升。相比之下,改革的分配效应差强人意:一方面,改革对于城乡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差距不具有显著的改善影响,甚至有证据显示它可能扩大了此差距;另一方面,改革虽能缩小东中西部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差距,但对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地区间差距不具有改善作用。为此,建议突破现有保障型体制,构建能充分发挥分配效应的新体制;公用经费支出职责上移,人员经费多级政府共担;打破城乡分治模式,进一步推动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改革。
  • 李奕 徐刘杰
    中国教育学刊. 2017, 0(11): 47-53.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学生的未来发展对教育供给侧改革提出了新的诉求,主要表现在需要变革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教育供给评价、教育供给内容以及教育供给形式等,最终促进学生发展。北京市以学生未来发展为抓手,在教育供给侧的框架指导下,对教育供给结构、教育供给内容、教育供给主体、教育供给渠道、教育供给形式、教育供给评价等方面开展改革实践研究,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建立教育供给结构各要素协同机制,开发跨学科课程体系,培养教师专业核心能力,构建网络化的教育供给渠道,丰富教育供给形式,建立科学多元化的教育供给评价体系,以有效推动教育供给侧改革,提高改革效果。
  • 高鸿源
    中国教育学刊. 2017, 0(11): 54-58.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当前学校教育空间建设实践和研究偏重于新建建筑的设计,对已建特别是老建筑的使用关注不够。聚焦于挖掘使用已建成校园的建筑空间潜力,探索如何为学生素质的深度发展创造空间条件。首先借助建筑学的观念来理解学校空间的功能,如使用是建筑的根本目的,建筑与人互动才能产生影响,建筑的营造要满足人的需要,遵从人在空间中的行为规律。然后,提出挖掘与释放学校建筑“潜能”,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学校空间,即树立建设面向学生发展的观念和行动思路,有计划地推动学校积极空间建设;重视场所建设,培育场所精神;提升“空间归属感”水平,引导学生与环境互动中得到素养升华;以制度变革拓展弹性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化空间需要。
  • 魏峰
    中国教育学刊. 2017, 0(11): 59-64.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学校发展规划是学校治理水平的综合体现。在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的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由行政推动而学校主体性、积极性缺失;规划主要体现学校领导者的意志而忽视其他组织成员和利益相关者的意见;规划内容上注重理念的表达而缺乏具体的执行措施。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学校管理者在观念上对学校发展规划的轻视;区域教育政策的多变导致“规划无用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缺失导致组织成员参与学校发展决策的氛围没有形成。为了提升学校发展规划的品质,学校管理者需强化主动制定规划的意识,通过学习和研究提升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的科学性,吸纳组织成员和利益相关者的智慧以提升规划制定的民主性,以教育法规来明确规划制定的权威性。
  • 课程与教学
  • 陈理宣 刘炎欣
    中国教育学刊. 2017, 0(11): 65-68.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劳动教育从近代开始的实利教育到生产劳动教育,逐步发展到包括广义实践活动的劳动教育形式,对其从开始的单一功利主义教育到具有统领和联结多种教育形式与内涵的综合育人功能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与发展历程。当代劳动教育思想揭示了劳动教育的基础性、综合育人性以及精神价值性,为高度重视和全面科学实施劳动教育提供了前提条件。为此,必须凸显综合性与统领性,让劳动教育成为一种价值召唤;强化激励性与基础性,让劳动成为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突出主体性与责任性,让劳动教育成为一种制度建构。
  • 王飞
    中国教育学刊. 2017, 0(11): 69-74.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新课程改革将劳动与技术教育纳入综合实践活动中,突破了传统劳动技术教育的内涵和要求。在新的情境下,应该从确立劳动是人的本质、教劳结合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实现“人的城镇化”的高度界定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价值。但是当前劳动与技术教育价值取向存在一些偏差,如重技术操作,轻实践理性;缺乏整体规划,课程开设流于形式;实践重视不足,边缘地位明显。针对这些问题需以实践理性培养为旨归,制订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加大宣传和研究力度等实现对技术宰制、碎片化实践及其“双重边缘”地位的超越。
  • 杨清
    中国教育学刊. 2017, 0(11): 75-80.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尊重学生课程需要”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应有之义。但由于对学生课程需要内涵和特点的认识偏差,有些学校对学生课程需要“视而不见”,对其内涵的理解“似是而非”,对学生课程需要的满足“有名无实”,这直接影响了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的发展。究其原因,在于学校用学生课程需要的自发性掩盖了其发展性、个体差异性遮蔽了其社会性、局部内容代替了系统要求。学校要走出误区,既要基于学生课程需要开展学校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又要准确把握学生课程需要的合理范畴,还要将对学生课程需要的尊重全面落实到课程实践中。
  • 夏玉环
    中国教育学刊. 2017, 0(11): 81-85.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学生的课程理解是指学生作为主体,在原有知识经验背景下,对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文本等的意义解读,是基于个人的前理解对课程意义进行个性化的创生过程。它根植于学生的文化背景,来源于学生的课程实践,回归于学生的生活世界,着眼于学生的持续发展,并逐渐由“事实存在”向“实践生成”的应然取向发展。“实践生成”取向不将课程作为外在于学生的既定产品,而是作为学生在与教师共同进行的课程实践中不断生成经验、获得发展的过程,认为文本是学生进行课程实践的工具性素材,课程是学生个体履历经验的创造性重组,课程理解的最终目的是彰显主体的生命意义。
  • 德育研究
  • 冯建军 蒋婷
    中国教育学刊. 2017, 0(11): 86-90.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网络社会的出现,给予人们更多选择的自由,同时也意味着人们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网络社会对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带来主体意识的增强和责任规范的缺位,网络社会的超时空性带来价值选择的自觉和价值认同的式微,网络社会的扁平化带来公共交往的增多和交往环境的复杂。应对网络社会的挑战,需要培养青少年成为网络社会的责任主体,既要重视网络环境的监管与治理,还要加强网络社会责任感教育。
  • 全晓洁 靳玉乐
    中国教育学刊. 2017, 0(11): 91-96.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欺凌问题实质上是道德问题,其发生与发展和“道德推脱”的心理机制联系紧密。“道德推脱”在欺凌行为中的内部作用机制表现为道德认知偏离、道德责任推脱和道德情感冷漠。“道德推脱”在校园欺凌中的外部作用机制表现为欺凌者“道德推脱”中的自我麻痹、旁观者“道德推脱”下的道德抑制、“道德推脱”笼罩下的集体性失语和“道德推脱”背后的欺凌行为加剧。校园欺凌问题的治理从外部施压固然重要,但从“道德推脱”入手对校园欺凌问题进行内部治理才是正本清源的关键:加强以“移情性道德感”为旨趣的道德情感熏陶,注重以“具身化认知”为标准的道德认知引领,建立以“控制与关怀相均衡”为底色的学校环境。
  • 中小学教科研
  • 左春云
    中国教育学刊. 2017, 0(11): 97-100.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学校历史的细致梳理,挖掘学校精神文化内涵,并在时代呼唤中创新学校文化。在反思当前学校发展需求的基础之上,贡院小学提出了源于学校内生文化的明远教育的办学理念,并从发展人本、民主、公正的明正管理文化,建构书香、博美、致远的课程文化,打造尊重、乐学、智慧的明智课堂文化,培育仁爱、业精、慧美的明慧教师文化, 孕育阳光、儒雅、责任的明远少年文化,营造典雅、灵动、和谐的明雅校园文化等进行探索实践,以保持文化上的独特性,实现个性化办学。
  • 教育微论
  • 中国教育学刊. 2017, 0(11): 101-108.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