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2019年, 第0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9-06-10
  

  • 全选
    |
    卷首语
  • 钟秉林
    中国教育学刊. 2019, 0(6): 0-0.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上海、浙江率先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2017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启动第二批改革试点;近日,河北、辽宁、湖北、湖南、江苏、福建、广东、重庆8省市公布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我国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从试点阶段迈入了逐步推广阶段。我国高考综合改革的稳妥推进需进一步做好如下工作:第一,不忘初心,坚持改革方向不动摇。第二,因地制宜,改善高考科学性与公平性。第三,多元探索,高度关注改革的风险点。第四,协同推进,完善改革保障机制。
  • 高考综合改革研究专题
  • 刘海峰
    中国教育学刊. 2019, 0(6): 1-5.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克服或者至少减轻应试教育造成的弊端,必须对高考制度进行改革。2014年9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实际上即高考改革新方案,其制订过程前后历时将近十年。高考改革新方案是一项全面而系统的顶层设计。新高考改革特指以科目改革为主要内容的高考综合改革,实际上是由基础教育主导的高考改革。经过五年的实践,其实施效果已经基本上显现出来,新高考是一个利弊都相当明显的改革。“3+3”科目组合选择性更多,“3+1+2”科目组合更简便易行,二者各有长处,两种模式通过实践检验可以进行比较鉴别,择善而从。
  • 文东茅
    中国教育学刊. 2019, 0(6): 6-12.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作者从亲历者的角度回顾了近10年来我国高考招生改革的历程和自己的观察、研究与思考,认为高考改革已经进入更为艰巨的深水区,相关制度、政策的改革与完善仍然任重道远,相关各方能力建设迫在眉睫,而改变思想认识,引导全社会形成育人为本、立德树人的考试招生观则是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
  • 刘希伟
    中国教育学刊. 2019, 0(6): 13-18.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在浙江与上海的新高考综合试点改革中,学生“弃选物理”的功利主义行为折射出个体理性与集体非理性的矛盾,专业科目选考设置面临“有”与“无”、“和”与“或”,不同院校同一专业科目选考要求不同,同一院校同一专业在不同省市科目选考要求不同的矛盾。2018年《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试行)》的出台,可以助力解决“弃选物理”以及专业科目选考设置矛盾问题。作为“两依据”具体体现的“高考+学考”科目组合,究竟如何“增强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尚可进行理论上的检视。建议上海、浙江两地适度扩大等级赋分的分值区间。江苏、广东等八省市最新发布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物理选考人数下滑问题,并且规避了“一科两考”的命题风险。
  • 乔锦忠
    中国教育学刊. 2019, 0(6): 19-23.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高考改革以增加学生选择权和高校自主权为价值导向,但以单向放权为导向的改革在实践中面临诸多问题。新一轮高考改革正致力于走收放结合稳妥推进的道路,为此需正视试点过程中遭遇的选才科学性与公平性、个人自由选择与产业发展需求、招生计划分配体制与省内定额市场竞争、选择国家信用与专业信用之间的一系列矛盾与冲突,从而进一步明确未来高考改革的方向和思路:科学选才是必然趋势,平权依靠政府专项计划;应在满足产业需求条件下,充分尊重个人选择权;要规范办学秩序和改革招生计划分配体制;需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为高考改革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 杨秀芹,吕开月
    中国教育学刊. 2019, 0(6): 24-29.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接受高等教育实现社会回报与收益的可期,参加高考是个体改变不利社会地位、实现社会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关注我国高考生源大省,通过对1305名高中毕业生高考志愿填报倾向的调查发现,在家庭资本的参与下,城市学生在就读地域、就读学校和专业选择上更加理性和积极,农村学生则相对审慎保守,学生志愿填报倾向反映了现有的社会分层结构的维系与传递。因此,建议政府、家庭和个人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阻断社会分层的代际传递,政府是阻断社会分层代际传递的根本动力,家庭和个人基于现有分层结构的逆向选择是阻断社会分层代际传递的直接动力。
  •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基础教育研究
  • 席梅红
    中国教育学刊. 2019, 0(6): 30-36.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国家的重要战略部署。乡村教师是精英,新中国成立70年,乡村教师为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包括实施义务教育、扫除文盲教育、两个文明建设和守护“留守儿童”心灵等方面都作出了卓越贡献。进入新时代,实现乡村振兴赋予乡村教师新的历史使命,乡村教师在保证乡村学子上好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好乡村意识形态工作和传承传统文化等方面都担负着重要责任。结合乡村教师的价值贡献进一步展开反思,鼓励乡村教师继续奉献仅有对乡村教师队伍的思想熏陶和教育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真正关心乡村教师,在继续大力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提高乡村教师待遇的基础上,重点要建设好美丽宜居乡村,为乡村教师创设安居的生态环境、构筑乐业的理想生活图景,并持续关注乡村教师幸福温暖的精神需求,让乡村教师真心愿意为实现乡村振兴而坚守。
  • 热点问题研究
  • 祁占勇,李清煜,王书琴
    中国教育学刊. 2019, 0(6): 37-43.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政策是党和国家制定的有关规范与促进校外培训机构健康发展的行动准则。21世纪以来我国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政策的发展经历了初步规范阶段(2000—2008年)、政策设计阶段(2008—2014年)、全面整治阶段(2014年至今)三个阶段,呈现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动力机制、以规范与引导为核心的目标取向、以治理和宣传为抓手的过程保障、以政治话语为主导的话语文化的演进逻辑。为了更好地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持续健康有序发展,我国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政策应从形成兼顾统筹规划与多方推动的动力机制、兼顾以人为本与教育先行的目标取向、兼顾多措并举与稳步推进的过程保障、兼顾多元话语与民众参与的话语文化等方面不断完善。
  • 胡玉华
    中国教育学刊. 2019, 0(6): 44-50.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中小学生健康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健康知识和技能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具有获取、甄别和利用健康信息、产品和服务并作出正确决策的能力,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及他人健康。健康知识、健康技能、健康意识和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构成了该群体健康素养的四个关键方面。以这四个关键方面为一级指标构建的学生健康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为学校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和实施策略提供了导向性依据。
  • 教育理论研究
  • 徐海娇
    中国教育学刊. 2019, 0(6): 51-56.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重构劳动教育价值可从期望空间,可能空间与现实空间三个维度入手。学生个体的内在需求彰显劳动教育价值的期望空间:作为自然存在指向学会生存,作为社会存在指向学会交往,作为未完成存在指向学会超越。作为教化方式的劳动的教育意蕴规约了劳动教育价值的可能空间,劳动教育能成为个体积累经验、陶铸公共理性、完成自我确证的方式和媒介。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客观条件与劳动教育的相互制约关系决定了劳动教育价值的现实空间。可从这一认知图式出发,省思劳动教育价值空间在新的历史语境下的合理性并进行未来展望:走向主体的内在需求,建立整全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从真、善、美的统一中,寻求劳动与教育的结合点;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张力中,寻求劳动教育的价值传承与形式创新。
  • 黄进
    中国教育学刊. 2019, 0(6): 57-63.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教育是在时间-空间框架之中进行的社会性活动,其中时间是我们审视教育活动质量的重要维度。通过对幼儿园这一制度化教育机构中的时间实践进行描述、分析和反思,发现“平均的短时段”“精密的时间结构”“集体同步转换”等现象,呈现出较高的制度化水平,偏离了以儿童为本的立场。在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中,需要从时间维度去进行变革:恢复时间的“时机”本义,让发展时机自主呈现,保持教育时间的弹性;关注儿童的时间体验,顺应内在的生命节律,理解和支持他们对时间的多种体验、表达、交流;从时间争夺走向时间共享,教师与儿童共同成长,共同生活。
  • 课程与教学
  • 杨澄宇
    中国教育学刊. 2019, 0(6): 64-68.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语文学科面临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撕裂与阵痛,语文学科建设亟须挖掘与创造语文传统的现代因子。现代性与语文设科没有因果关系,现代性并不是全然西方的概念,而是源于人类源初的存在境遇与改变。诗学作为最源初的“文学”,是这一存在境况的反映;科学性不能囊括所有的现代性,传统与经典的语文内容本身就是“现代性”的体现,而非背离。诗学可以让语文课程传统中的现代性得以显现,现代诗对传统诗歌的“翻译”是一种具体方法。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坦承现代性多元显现的现状,增强现代诗学的阐发,使语文课程传统内容可以创造性地延续。
  • 屈彦奎
    中国教育学刊. 2019, 0(6): 69-73.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传统语文教学策略以“读书”为核心,注重阅读、思考、品悟相结合,素读、背诵、自得相结合,以及读书、写作、立德相结合,但是也有方法单一、缺乏对学生主体的关注等缺陷。通过“文献、学理、实践、反思”整理出的“吟诵式诗词教学”“四个一整本书阅读教学”“形声义相训汉字探究教学”等教学策略能够培养学生智慧。传统教学策略的理论品格具有现代性,坚持审美与科学价值、人文与创新价值取向,以“主体涵泳自得、过程开放生成”为基本理念,“理论联系实践、策略融通内容”为基本实践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陆珺
    中国教育学刊. 2019, 0(6): 74-78.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传统板书是指发生于教学现场的书写行为及其呈现于黑(白)板的教学文本。传统板书的独有功能是影响其在技术热的大环境中使用与发展的关键问题。就数学教学中的传统板书而论,其德育功能是使学生濡染工匠精神,美育功能内隐于数学之美、个性之美和劳动之美,智育功能是帮助学生构建认知结构,经历知识的“再创造”,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参与高效互动和获得思维缓冲。传统板书的未来实践路径包括重建师范文化,遵循学科特点和重视理论建设。数学教师应立足学科本质,关注教育需要,在传统板书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间找到适度的平衡。
  • 教师专业发展
  • 王林发,伦明莉
    中国教育学刊. 2019, 0(6): 79-82.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教师教育改革呈现卓越取向,全科型卓越教师培养不仅要明确其重要意义,而且要厘清其核心问题。但在全科型卓越教师培养的道路上,地方师范院校存在许多实践困惑,主要体现为师范性与学术性的偏倚、适应性与引领性的分歧、一般性与区域性的混淆。基于成长本质理论,以突破性成长为全科型卓越教师培养的行动指南,地方师范院校在培养全科型卓越教师的道路上会更加顺畅。为此,在建构培养模式时可从如下三方面进行探索:项目学习,突破范式思维;问题探究,创新教育意识;任务驱动,颠覆传统认识。
  • 蔡辰梅
    中国教育学刊. 2019, 0(6): 83-88.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教师的师德认知是其道德行为的观念前提,也是师德建设的思想基础。然而,在长期的教育实践生活中,中小学教师却形成了偏差性的师德认知,表现为:外部对立性认知、极端悲情性认知和负向概率性认知。师德认知偏差造成教师主体性道德需求的抑制以及对崇高性道德追求的拒斥,并形成投机性的道德行为策略。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师德建设中“信任教师”的假设缺失及其路径单向性,师德宣传中“非此即彼”的价值对立及其形象单一性,以及师德评价的虚无化与极端倾向性。基于此,重建教师师德认知就需要强化专业道德概念、反思师德舆论宣传并健全师德管理评价。
  • 德育研究
  • 叶飞
    中国教育学刊. 2019, 0(6): 89-93.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公共精神是孕育于公共生活领域的精神观念,它主要包含公共参与精神、公共关怀精神、协商治理精神等。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转型的背景下,公共精神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培养具有公共担当意识、公共关怀意识和公共治理能力的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们的学校公共精神教育依然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公共性供给不足的困境,集中表现为:在价值导向层面上存在着个体德性对公共德性的遮蔽,在组织制度层面上存在着“控制”对“治理”的贬斥,在师生交往层面上存在着“功能性”对“公共性”的取代。为了摆脱这种公共性供给不足的困境,学校公共精神教育应坚持公共性的价值导向,鼓励多元治理主体的公共参与和合作治理,激发师生之间的公共交往实践,从而全方位地培育人的公共德性及公共精神。
  • 党晶,刘济良
    中国教育学刊. 2019, 0(6): 94-100.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敬畏生命作为伦理学的一种新思想,其中蕴含的价值理念、生命信仰、生存方式等对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敬畏生命在教育场域中不断地被工具理性、消费主义和个人主义所消解,表现为工具崇拜使生命的神圣性被削弱,消费异化导致生命价值被漠视,膨胀的私欲致使轻视生命的现象频发。教育场域中敬畏生命的回归应遵循生命的发展规律、明确生命发展方向、营造利于生命成长的环境,具体措施包括:顺应生命,倾听生命律动;珍爱生命,保持生命的善;尊重生命,构建和谐的生存环境。
  • 教育微论
  • 中国教育学刊. 2019, 0(6): 101-108.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