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第0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3-06-10
  

  • 全选
    |
    卷首语
  • 范国睿
    中国教育学刊. 2023, 0(6): 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础教育治理的核心是激发学校发展活力,立德树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持续发展。这种活力的激发,是通过分权、授权、赋权等一系列教育管理权责配置行为以及多元主体参与机制,理顺中小学内外部各种关系,激发各利益相关者参与教育事务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来实现的。2020年9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印发,阐述了基础教育学校治理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愿景,其中内隐着基础教育学校治理的实践逻辑,即处理好学校外部关系与学校内部关系,前者关乎学校发展的保障与促进,后者关乎学校改革发展动力的激发与维持。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栾淳钰
    中国教育学刊. 2023, 0(6): 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两个大局”呼唤具有全球胜任力的“时代新人”。从五四时期的“新青年”开眼看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社会主义新人”学习世界,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的“四有新人”面向世界,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时代新人”胸怀世界,其历史生成逻辑使得“时代新人”全球胜任力塑造成为必然。“时代新人”全球胜任力的塑造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在大中小学不同学段有着阶段目标。当前“国际教育”的认识误区、“教育强国”的国际视野、“世界一流”的发展定位以及“堪当大任”的培养目标,使得重新审视“时代新人”全球胜任力教育成为必然。鉴于此,需要强化全球胜任力育人理念、构建全球胜任力教育课程、创新全球胜任力教学方法,实现宏观战略、中观布局、微观着力的有机统一,助力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一代新人。

  • 学校治理研究专题
  • 张东娇
    中国教育学刊. 2023, 0(6): 7-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邵志豪 解庆福
    中国教育学刊. 2023, 0(6): 14-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学校内部治理作为教育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环节。立足新时代,学校内部治理就是充分利用和发挥国家教育治理释放的办学活力,通过学校运行机制、教师发展模式、课程资源配置模式等创新,高质量达成学校育人目标的过程。这一过程既要符合时代要求和学校文化传统,又要指向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实现。学校内部治理现代化,需要以“学生发展”为起点,凝练实践路径的治理价值、建立规范的学校运行制度、建立高效的教师发展机制和丰富的课程供给体系。

  • 刘永林 颜雅芳
    中国教育学刊. 2023, 0(6): 19-2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教育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着力提升依法治校水平,从思想观念到体制机制、从方式方法到能力本领,必须有一个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推进学校法治建设,让法治成为学校治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式,亟须回答这一命题中“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问题。学校治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式是指统领学校治理全局的主导性理念及贯穿学校治理全过程的根本性方式。法治成为学校治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式是实现善治的必然要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既有法治本身的理念价值、规则价值、程序价值和文化价值,又有在学校治理中彰显法治理念、依循法律规则、凸显程序正义、弘扬法治文化的实践价值。新时代,应当坚持以法治价值为引领、更新学校治理基本理念,坚持以法律规范为统领、构建学校治理规则体系,坚持以程序正义为核心、强化学校治理程序规范,坚持以法治文化为基础、形成学校治理文化环境。
  • 热点问题研究
  • 黄荣怀
    中国教育学刊. 2023, 0(6): 26-3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爆发式发展引起了全社会的持续关注,以GPT-4为代表的大模型被认为已初具通用人工智能的雏形。智能技术链式突破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模糊性与风险性引发社会对教育系统变革的普遍担忧,迫使人们对人才定位、教育诚信、核心素养、科技伦理与技术治理等问题进行深刻反思。新一代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及其影响将全面引发教育观的改变,包括众创共享的知识观、智联建构的学习观、融通开放的课程观与人机协同的教学观等。应对智能技术对教育领域的持续渗透,学校应着力提升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培养智能时代的学习能力;鼓励教师积极拥抱智能技术,发展人机协同教学的能力;开展学校人工智能社会实验,营造智能时代教育教学环境。只有不断提升师生智能时代的生存力与适应力,并持续优化学习环境的联通性与智能性,才能规范而有序地推动学校高质量且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 祝智庭 陈维维
    中国教育学刊. 2023, 0(6): 34-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工业革命4.0带来教育创新格局的改变,技能本位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技能本位教育关注职业未来岗位的能力需求,包括认知技能、社交技能、技术技能以及人机协同技能、数字技能等。“技能第一,知识第二”的理念带来技能教育认识论重构,技能教育与知识教育、态度价值观教育构成新时代人才培养相互支撑的技能本位教育“铁三角”关系,为实现高质量教育提供了新视角和实践路径。开展技能本位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应以终生学习为方向,以德能并重为关键,以数字智能胜任力为核心。

  • 教育理论研究
  • 祁占勇 王书琴
    中国教育学刊. 2023, 0(6): 42-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正义对人类社会及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期望未来教育要以“生态正义”为目标调整实践。教育在实现生态正义的过程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其不仅是培养生态公民的首要途径,还是实现生态正义的关键手段,更是统整生态正义价值观的基本方式。教育在促进生态正义中发挥着传播生态知识、唤醒生态自觉、养成生态人格、培育生态文化的功能。当然,教育促进生态正义基础性地位的实现与功能的充分发挥,有赖于通过教育帮助个体习得实现生态正义必需的信息和技能、助推个体形成实现生态正义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引导个体产生实现生态正义的行动方式等的行动逻辑。
  • 教育治理研究
  • 贺能坤
    中国教育学刊. 2023, 0(6): 48-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双减”是国家教育治理的重要举措,具有明显的“规制性”特征: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实施过程相当严厉、全过程强力监督。实施近两年来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给持续推动“双减”形成了较大的阻力。从供需关系视角剖析规制性“双减”遇阻原因主要在于:家庭优质教育需求没有得到有效满足、家庭教育需求没有获得积极引导、素质教育需求内生动力缺乏。未来,我们一方面需要继续加大“规制”力度,另一方面需要遵循需求逻辑、干预逻辑和激励逻辑推动“双减”走向“自觉”,并实施结果驱动、资源驱动、理念驱动、方法驱动和制度驱动的五大驱动策略,从而促使“双减”进一步落地见效。
  • 容中逵 杜薇
    中国教育学刊. 2023, 0(6): 55-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我国乡村学校师资难以稳定供给突出表现在正常市场竞争条件下乡村教师的难以有效补充和已有乡村教师的离农、弃教、出工、趋利等趋向上。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整个社会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教师的物质压力和精神压力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且在制度上缺少一种有效的乡村教师稳定供给渠道所致。为此,需以师范生分配为乡村教师供给主渠道,确保来得了;以乡镇九年一贯制中心学校为乡村教师配给主体,确保派得下;以编制、薪资、住房为乡村教师供给保障内容,确保留得住;以研训促动、职评诱动、轮岗流动、换岗调动为乡村教师职业激励手段,确保走得出。

  • 课程与教学
  • 张玉华
    中国教育学刊. 2023, 0(6): 61-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学校课程规划是联结国家课程政策和学校课程行动的实践构想,在将国家理想课程转化为学生经验课程、保障国家育人目标实现的过程中至关重要。针对学校课程规划“一无所有”“自行其是”“表里不一”“原地踏步”等问题,上海经过15年研究与实践,深化了对于学校课程规划的价值认识;形成了全面体现国家课程政策的学校课程规划编制策略;建构了保障国家课程政策执行的学校课程规划实施系统。为促进国家课程政策在学校高质量落实提供了一套集价值观、方法论、操作系统于一体的解决方案。
  • 罗祖兵 吴必园
    中国教育学刊. 2023, 0(6): 68-7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劳动课程具有“显著的实践性”,从这个角度看,实施劳动教育必须坚持以体力劳动为主。体力劳动作为最基本的劳动形态,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积淀精神财富的主要途径,实施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教育遵循了儿童心理发展和人类心理发展的基本逻辑。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坚实基础、全面育人的有力保障、教育困境的破解之道。针对目前劳动教育弱化、劳动实践虚化等问题,亟须加强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教育。为充分发挥体力劳动的独特育人作用,需要突出体力劳动价值导向、重构体力劳动教育内容、拓宽体力劳动实践途径、创新体力劳动实施方式和强化体力劳动评价引领。

  • 余明芳 王钦敏
    中国教育学刊. 2023, 0(6): 74-7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学文化素养主要包括数学精神素养与数学思维素养。数学在真善美三个方向的精神追求,深刻体现了数学精神素养的内涵要义。在数学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发挥学科课程内生德育资源的育人功效,从以下三个进路富有方略地促进学生数学精神素养全面发展:在数学知识与问题的教学中涵育求真精神,着力提高求实、求理、求广、求新的意识与能力;在阐释数学的善益功用中涵育益善精神,致力深化益知、益事、益国、益人的观念认识;在数学理论建构与问题解决中涵育唯美精神,适时启悟唯简、唯序、唯统、唯和的审美风尚。
  • 教师专业发展
  • 谷亚
    中国教育学刊. 2023, 0(6): 80-8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乡土教材契合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其对于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应该被重视。在此背景下,乡土教材应定位于乡土认同的建构者和维系者,乡土文化的保存、传播与适应性转化者,乡村学校与乡村社会的联结者,以及国家教材的补充与衔接者。应完善乡土教材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制度设计,开发与审定适合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的乡土教材,在教学中彰显乡土教材之于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
  • 王文静 曾榕清
    中国教育学刊. 2023, 0(6): 86-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教师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更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主力军。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是立足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传承中华优秀师道精神,遵循师德涵养逻辑,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教师的师德涵养及生命成长关联起来,唤醒教师“作为一个人”的内在动力。其内在规律在于:以“学以成人”为核心理念,以“为仁由己”为根本方向,以“修己安人”为最终目标。其实践路径包括:遵循规律,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整体认知;善用资源,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核心内容;融入日常,生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内在动力。
  • 王晓生
    中国教育学刊. 2023, 0(6): 91-9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整个科学教育体系的链条中,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具有先端性和奠基性,然而却是最薄弱的环节。发展小学科学教育,科学教师是关键,加强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当下科学教育界的共识。透过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三维”观测点发现,我国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建设面临数量供给不足、专业对口率与教师专职化率偏低、学科专业素养不强与专业发展支持力度不够等难题。建设高质量、专业化的小学科学教师队伍需要找准着力点,打出组合拳:从培养端与用人端着手,“强专业”与“扩规模”并行,增加师资有效供给;由职前科学教师培养的“核心要素”和“关联主体”切入,建立“标---模”有机整合、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质量保障机制;“精准化培训”与“共同体教研”并举,线上、线下融合共进,构建在职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体系。

  • 中小学教科研
  • 姚育青 苏圣奎
    中国教育学刊. 2023, 0(6): 96-1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国际经济和综合国力竞争的加剧,多样化创新人才培养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在新时代背景下,人们期望得到高质量、多元化而兼具公平性的普通高中教育,这对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提出了现实挑战。福建省厦门第六中学通过构建“A-STEM博·雅”育人体系,开辟“树立品牌意识→构建多元课程→实施五育融合→探索综合评价→营造良性生态”的多样化发展路径,发掘学生多元智能和个性优势,激励教师主动提升专业技能,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和育人方式改革,形成“生师校”协调发展和“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生态。
  • 教育微论
  • 中国教育学刊. 2023, 0(6): 103-10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